第一次做寺院义工

自七月初来到九华山做义工,已经二十多天了。这些天里,我认识了很多可爱的人,也告别了很多人。

上午班结束后回到宿舍,从三点开始一直在睡觉。五点多家人打来电话,电话结束后,我想写点东西。

最近几天家人给我打电话,意图很明确:想让我尽快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劝我不要再这样流浪下去了。他们觉得我现在是在体验生活、在旅游、在玩。可能也是吧。我最初从烟台的学校直接出发去往上海,当时确实是抱着“体验生活”的态度开启这段旅程的。那时我身上只有大概两千块钱。在上海游玩的时间很短,其中只有那么一整天,我全身心地漫步于各种建筑奇观之间,很是享受。但不久,我就厌倦了。我离开了闵行区的青旅,试图在青浦区的郊区找一份临时工,可惜没能如愿,因为力气太小被辞退了。对于这个结果,我还有点暗暗窃喜。仅仅两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一个商品被挑选和贱卖”的感觉贯穿整个过程。

呆在青浦区的日子里,我和一群同样打工的年轻人住在一起。他们大都是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驱使他们离开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变成了一个让我感到紧张的地方,甚至是一个让我喘不过气的地方。几乎每一通来自家的电话,最终带给我的,几乎都是一种控制的延伸。它提醒我:你还是一个小孩;你应该听从家人的安排;你是错的,我是对的;我的各种询问都是出于关心;我的建议不仅仅是建议,而是命令;你阅历太少,我是长辈,你理所应当地应该听从我的建议……为了让自己轻松一些,我停止接受来自家人的资助,也不再打电话。

每次打完电话,我总是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我的脑中会冒出一连串的疑问:我那么失败吗?我的决定都是错误的吗?我真的需要立刻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吗?没有家人的资助,我真的活不下去吗?他们是对的吗?他们的催促与质问让我在结束通话后下意识地思考这些问题。而在通话之前,我正在思考的问题可能是:我当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今天好好生活了吗?今天阅读和写作的量达标了吗?这些问题会被那通电话抛诸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对自我的质疑。

这大概是我感到如此疲惫的原因吧——在思考那些根本没有答案的问题,或者说,在思考那些“由家人决定答案”的问题。

最近我在创作一部小说,故事基于我在九华山做义工时与一些古怪的人相处的经历。我每天写一点,争取尽快完成初稿。这个地方很适合写作,每天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可以自由支配,不用担心一日三餐和住宿问题,简直就是打工换宿的绝佳环境。

下面是我如实记录的这个地方的生活方式:


故事发生在一个景点内,这个景点隶属于附近的寺院,是寺院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这个景点是一个高达100米的巨型佛像,名叫“地藏王菩萨”。如果加上数十层楼高的台阶,整体高度可达数百米。在景点里工作的人被称为义工,他们来自全国各地,通过社交媒体报名成为义工。寺院提供免费的食宿,义工则需要像上班一样为景区服务,属于“打工换宿”的一种形式。

每个人来这里做义工的动机各不相同:有人想学习佛法;有人来寻求清净;有人在职场或生活中遭遇挫折,希望通过宗教得到慰藉;也有学生来体验生活;还有艺术专业的学生,为了寻找某个与佛法相关的创作课题而来,等等。

每天都有大量来此朝拜的游客。凌晨四点寺院上早课,义工可以自愿参加,早课内容为诵经,而我从未参加过。义工的工作时间是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半。有些室外工作的义工中午十二点半就下班,他们没有休假。而上全天班的室内工作人员,每上三天休息一天。

早上七点多在宿舍餐厅吃早饭,饭后等班车前往工作地点。中午十二点在工作地点就地吃午饭。下午五点半下班后,步行十几分钟去大愿禅寺与僧人共进晚餐。一日三餐皆为素食。

这里大约有四十位义工,岗位安排如下:

  • 地藏殿:景区的办公室,主负责人长期驻守此处;
  • 寺院大殿:紧邻地藏殿,似乎是接待宾客的场所;
  • 鲜花处:负责插花,设在一个亭子下方;
  • 一拜台:有“请香”“请灯”“请花”“请水果”“请功德”等岗位,这里的“请”其实就是“购买”的意思;
  • 法物流通处:售卖佛教相关的周边产品;
  • 八大菩萨:供奉八尊菩萨,有时会有和尚集体诵经,岗位与拜台相似;
  • 三大菩萨:供奉三尊菩萨,可“请”各种贡品,同时还需轮流负责佛教区域的卫生和秩序;
  • 莲花座:基本与拜台一致,设于室外;
  • 柯村宿管:固定人员,负责做饭及宿舍管理。

整个文化园区的全称是“大愿禅寺文化园”,它位于大愿禅寺旁边,步行约十分钟,通过员工通道可达。两者的具体关系我尚未搞清。据我了解,文化园的资金流最终归入寺院代表的主体,园区采用统一的收款二维码,电子支付占据大部分收入。现金则由寺院僧人定期整理。我在此期间参与过一次清点现金的任务,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堆积如山的现金,还有“数钱前需上交手机”的要求。

供台上的大部分贡品流向僧人,少部分由义工拿走,还有一些被焚烧,类似于烧纸。每天工作结束后,会有僧人到“请功德”处核对账目,义工负责监督香客在功德簿上写明姓名、金额和付款方式(扫码/现金),并拍照留档,后续由僧人逐一查看。


上述文字是我为小说所写的“作品设定”。

最近几周,我一直在阅读关于小说创作的指导书籍。我每天的写作量不到两千字,对此我还算满意。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完成这部作品,也不知道完稿后是否能顺利投稿。对于这些尚不可控的事,我暂时不去多想。现在唯一可以控制的,是每天那不到两千的字数,以及有望不断进步的小说写作技术。

VPN过期后,我一直没有机会维护这个部署在 GitHub 上的博客,好在还有一个免费的备用软件可以用。不然的话,真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更新博客了。

最后更新于 2025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