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投下去,写下来

慢不下来的世界

前面两天似乎没有外出,我也忘了自己在家里干了什么,一直以来对自己前几天经历了什么没有什么记忆,仿佛那些无法被记忆的日子从来没有活过一样。可能只有翻看自己的日记或者博客的时候才会想起来,原来这天我是这样生活的,或者,原来这一天我因为某件事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出发时已经是傍晚六点多,原本计划只在小区内转一转,放松放松脑子。一直坐在书桌前真的让人身心俱疲,总感觉脑袋紧绷着,思维阻塞了。走着走着,偏离了原本计划的路线,我没有返回,或许我是觉得,“计划”在这种时刻是多余的。

我有许多好友,他们走起路来步伐很快,哪怕是毫无目的地漫步,他们表现得也像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和截止时间一样。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一种潜意识驱使下的行为,因为在此期间我不止一次地请求他们能不能慢一些。可能最开始几分钟有效,他们减缓了速度,但之后又莫名其妙地飞速前进起来。

这容易让人联想起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依我之见,我感受到的,是当代人无法忍受慢下来的时间——在这种缓慢流动的时间里,他们感到不知所措,手头没有工作,也没有娱乐刺激,于是便不知道干什么了。既然如此,那就让自己的腿忙碌起来吧!然而,这完全违背了漫步的本意——享受不工作也没有感官刺激的平凡时刻。

求职者的概率游戏

今天陆陆续续投递了七十多份简历,收到了不少拒绝消息。拒绝的原因整体上分为这么几类:第一,年限不够,公司只招实际三年经验的人;第二,没有学位证和毕业证,不招在校大四学生;第三,简历与岗位不符;第四,不是26届学生,岗位只面向26届学生。我当前就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还有一两个月毕业,既不能实习,也不能立刻入职,似乎只能干坐着。长达半个月的投递过程中,只进行了一次没有下文的线上面试,整体上处于一种相当被动的状态。

找工作对我来说类似于销售产品,其中的产品就是我的时间,产品的价格由单位时间内我能创造的劳动价值以及市场共同决定。我给产品的定价就是期望工资以及其他各种待遇的总和,目标消费者就是相关企业。投简历就像发传单,传单上注明产品的价值和应用场景,目标消费者定位得越准确,找到真正客户的概率越大,但并不能指望有多么精准,只能寄希望于广撒网,在某个未知概率状态下,提高样本数量。是的,这是一个概率游戏。

无论市场行情多么严峻,头部玩家受到的负面影响似乎都非常有限,只需要稍稍妥协,最终得到的报酬仍旧不会太差。而对于我等低端玩家来说,这种市场行情带来的影响不亚于金融风暴对某些缺乏远见的股民的打击。我只能庆幸自己不是那种孤注一掷的家伙。

博客创业

我真的不甘于将自己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租给公司,“上班”似乎成为了生活中“必要的痛”。真的必要吗?我反问自己。一阵沉默过后,我只能承认自己确实想不出什么替代方案。创业对我来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想起一年前在威海实习的时候,我从网上批发了一些网红发光气球零件,自己组装后去实习学校附近的步行街摆摊售卖。钱没赚到,亏了将近一百块钱。期间和附近卖瓜的大姐聊了几句,她告诉我: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价格,刚刚那个开宝马的,至少应该三倍价格卖给他。我故作心领神会,实际上内心受到不小的触动。后续几个月,我陆续尝试了一些项目,最终都不了了之。亏得不多,实质上我也没投入多少钱。

仅仅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立足于一个自己本身就缺乏热情的事物,从中牟利几乎是天方夜谭。逐渐地,我回归了波澜不惊的生活当中,试图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对所谓的“兴趣”似乎不怎么关注了。“兴趣”大部分情况下是一种错觉,我自以为在某一刻对某个事物感兴趣,就意味着我真的对它有着源源不断的兴趣。如果我能从自己的历史经验中得到教训,就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事实证明,大多数兴趣都是临时的,都是在某种短暂存在的特定情境下制造出来的幻觉。于是乎,我对“兴趣”产生了某种警惕,也很少轻易断定自己对某个事物感兴趣。

这个博客不是在兴趣的驱动下产生的。事实上,我都谈不上对写作有什么兴趣。显而易见,写作是件劳神费力的事情。当我回归到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上时,写作便自然而然地占据了我的时间和意志。我不能忽视自己的困境,逃避只会让困境越来越糟。既然如此,那就直面它吧!我没法回到心结产生的时刻,但通过书写那些冷酷无情的、戳穿自身谎言的文字,心智穿越到心结产生的那一刻。只需要与那时的自己对视一眼,心结便消失了。

正是因为上述真切的体验,博客成为了新的创业项目。拭目以待吧!

最后更新于 2025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