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关系中的自我博弈:一个双重人格者的内心独白
求解答:在同一家店买东西,和老板熟了后,反倒不愿意再在这家店买,这是什么心理?怎么解决?
——来自网友的 提问
我其实也面临着相似的困惑。从大一到大二初期,我几乎每天早上在二餐某窗口购买肉夹馍,这让我与店铺老板熟络起来,时不时会在买东西的时候聊一些与交易无关的话题。某天之后,我再也不去这个窗口了,甚至不会靠近这个窗口,而这与肉夹馍毫无关系。同样是这样情况,我在实习期间连续 2 个月去楼下餐馆吃米线,与老板熟络之后,某一天开始,我再也不去这家餐馆了,这也与米线无关。除此以外,小学结束后,我切断了与小学同学的所有联系;初中以及高中结束后同样也是这样。我经常使用社交媒体,也时不时地在上面发布一些贴文,大都是一些随笔、读书笔记或者感想之类的,但是发布内容之后的几个月、几天甚至是几个小时内,我会将这些内容全部清空。
具体来讲,上面提到了三种行为模式:第一种是与原本只有经济交换的人产生了非商业交换的社交关系,而我的内心似乎难以同时容纳两种关系的存在,最终我决定将这两种关系全部摧毁;第二种是切断与自己维持了数年的社交关系,这里的“切断关系”指的是主动删除对方的联系方式,避免继续联系的可能;第三种是展示自我想法与隐藏自我想法的冲突,最终往往是隐藏自我战胜前者。
这些行为模式为什么对我来说是一种心结呢?因为它们确实一直在影响着我的生活。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对于删除过去好友的联系方式感到懊悔,我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残酷,我感觉似乎存在“另一个我”。有时候我想整理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感受,但是发现我平常使用的社交平台空空如也,而在我的印象中那里曾经充满了我的回忆和思考。顿时,我觉得自己的记忆被自己抹杀了,而更令我困惑的是,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时候我又想起了之前一直去的餐馆或者食堂窗口,但是当我决定要吃什么的时候,一股强大的阻力袭来,驱使我绕路而行。为什么?我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困惑。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来这些行为模式与我的生活并不融洽,甚至可以说是心理冲突的来源。我基本断定这些行为模式背后潜藏着需要被解决的“问题”,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阐明“问题”具体是什么。我预感到它会涉及到很多议题,但我的时间有限,尽可能简而言之。
从上面的事实能够感受到我的生活的割裂感,似乎是不同的人格在不同时间占据上风:一种开朗的、向上的人格,他喜欢分享自己的生活,愿意与人保持社交联系,同时也愿意与陌生人建立新的联系。如果把上一种人格称为创造者,那么另一种人格与前者截然不同,他是一个毁灭者,他对任何人保持着怀疑,他假定任何人都会伤害到自己,于是除了纯粹的利益交换外,他不想与别人有任何额外的联系。为此,他删除不在当前活动范围的联系方式,拒绝在熟人的餐厅里吃饭,只在那些保持纯粹利益关系的餐厅里吃饭;他删除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痕迹,就是为了不让任何人评价自己,不给别人批判自己的机会。暂且称第一种人格为创造者人格,后一种为毁灭者人格。创造者与毁灭者交替成为我的主人格:创造者不断为我的生活创造并维护新旧关系,并乐意接受外部的评价和批判;毁灭者则会摧毁创造者所有成果,他会切断在他看来没有利用价值的社交关系,破坏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关系,销毁所有可能被别人评价的社交痕迹,如此等等。
这让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的体内存在两种完全对立的人格。这个结论让我有些吃惊,毕竟我只在电影中看到过有关人格分裂的故事,而当这件事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时候竟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但毫无疑问的是,我已经坦然接受了这个事实,我已经在上文中说服了自己。到此为止,本文的目的——阐明上述三种行为模式背后的问题,就已经达到了。这个问题就是人格分裂。这个问题衍生出的问题包括:“造成我人格分裂的诱因是什么?”“这是一件极其严重的事情吗?”“它是否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在这篇文章中我不想再去深入讨论下去,如果我认为这些问题重要的话,我会尝试着在后续的文章中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在没有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只是依稀感受到这种心结的存在,它时不时地背刺我一下,当时很痛,但是很快就恢复正常状态,甚至在某些时间段内可以将这种痛完全忘记。等到某一天我完全放松了身心,这心结又毫无预料地背刺我一下。“心结”就是这么运作的,它不会光明正大地站在我面前和我决斗,分出个你死我活,而是总藏在暗处,隐隐作祟,如同寄生虫一般存在。今天,是我为了战胜这个心结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发现它,让它无处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