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后的随笔,随便聊聊

最初的计划是在这篇文章中探讨作者内心的“恶”这一主题。早上起来后写了大概一个小时,没有完成。到了晚上再次动笔,发现已经失去了头绪,不知从何入手。但考虑到我是一个日更博主,所以就将以下文字作为今天的随笔吧。

冲突的发生意味着体内存在两种无法相容的东西。发烧是一种生理冲突的体现,两个阵营的细胞互相对抗,这个对抗的过程导致身体发烧的症状。心理上的冲突与发烧相似,只不过互相对抗的不是真实存在的物质,而是不同的思想观念。

昨日,临近晚上的时候,我外出散步,途中尝试着探究我内心中的冲突来源。关于外出散步,这确实不是我常常做的事情。

天色渐晚,小区主街道两旁已经挤满了流动商铺。这些移动商铺由电动三轮车改装而成,大都配备了燃气罐和车棚。卖油炸食品的较多,街道上弥漫着一股香味,途经这些小车的时候不免让人多看几眼。我很少买他们的东西,对于油炸食品并不是多么喜欢。

走出小区大门,紧挨着的是十几个妇女在跳广场舞。音乐声相当大,像是村里结婚时震耳欲聋的喇叭声一样,这正是小区显得非常热闹的重要原因之一。附近紧挨着的有很多较为高档的小区,都显得相当冷清。我很难评判哪种更好,只是觉得习惯就好。

我在小区周边漫步许久,端着手机使用语音转录工具记录我漫步时的想法。经过门口的公交站,我会在那儿停歇一会儿,面朝繁忙的柏油路,坐在长椅上,像是一个等待公交车的人,但一辆又一辆的公交车驶过,我还停留在那儿。

思维并没有像脚步一样停留,我一直在谈话,在回忆和反思。我不断地向自己发问,然后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我不断地触及自己的本质——一个越来越弱的坏人。

我敬佩卢梭写作《忏悔录》时的勇气,但考虑到这本书在他死后才发表,对他来说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的地方。我自己也写过不少回忆录性质的片段,大都是些丑事。当今这个年纪,我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将其作为公开写作的一部分。

在此之前,我从未将“坏人”这个标签挂在自己身上。或者说在我对自己的认知中,我从来不是一个坏人,也从来没有在生活中扮演坏人的角色。“我做过一些无伤大雅的坏事,但我那时候还小”——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如今,我开始质疑这一点,不仅如此,视角的转变让我确信自己在多个事件中扮演着坏人的角色。这个视角便是我曾经有意或者无意伤害过的人的视角。

这不是一篇忏悔录,所以不会提及我具体做过哪些坏事。但是我希望读者掌握一个事实:作者做过不少坏事,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者都不认为自己是个坏人。上述事实就包含一个关于自我认知的冲突。在这次散步结束后,我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我的内心冲突来源就是事实与自我认知之间的巨大鸿沟。

既然是一篇随笔,那就随意一些吧。

今天上午十点参加了一个线上面试,面试岗位是Java开发岗,整体上我比较放松,以一种演练的心态应对面试。我从大概九天前开始投递简历,除了这个线上面试外还有两个线下面试,这两个面试没有明确的时间,需要等到我到达南京后再与招聘人员联系。另外,还有一个发送了一个笔试链接,我还没做。最近几天忙于毕业答辩相关事情,尤其是今天下午,好像整个下午都在弄这件事。

我的提前返程给我带来了不少麻烦。原本今天应该是我本人去提交毕业论文的修订版本,但考虑到路程遥远,我只能托付给朋友帮我代办。毫无疑问,正如后来论文指导老师评价的那样:“你的态度是真的差呀!这让我怎么给你通过?”好吧,我得承认在这上面确实有些轻率。明天还有毕业体检,我是去不了了。

若问我后不后悔回来这么早,只能说,只要没有严重威胁到我的个人利益,就没什么好后悔的。

如果总是否定自己的决策,这不是一个好习惯。哪怕做出了看起来不太明智的决策,也不应该为此感到后悔。我逐渐意识到,“自洽”要比“正确”更有长远的价值。自洽代表一个人在行为和意志上具有连贯性,他不会因为在某一次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否认自己,而这种所谓的错误决定恰恰最能反映这个人的性格。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做出外人看起来错误的决策,其本质目的就是维护自身的自洽性,如不然,他必然面对着与自身的冲突。

作为一个长期不自洽的人,我尝试着做出一些改变,听从自己真实的感受,让这些感受参与到我的决策当中,而不是总是违抗自己的意志,做出让自己后来感到懊悔的决策。

是的,我应该大胆一些。

最后更新于 2025年5月19日